HOME
CONTACT
ABOUT
PRODUCT
CASE

LINE

NEWS
PRESENT
咨询热线
023-65226821  /  023-65226670  /  13330213266
公司新闻
常见问题
行业动态
浸水砖砌体柱轴压性能及机理研究
来源:http://www.cqjrjcgs.com | 作者:cqjrjcgs | 发布时间: 2019-07-26 | 815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国地域辽阔,湖泊众多,近年来,因自然侵蚀和人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淤积、河床抬高,严重危害了湖泊的调蓄洪水能力,同时引发航运萎缩、水质污染、水环境下降等问题,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河道清淤。然而,大量的淤泥随意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农田耕地,且其含有的有毒物质又会造成土壤和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因此,对淤泥进行回收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庆生态砖厂家随着日益紧迫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形势
  我国地域辽阔,湖泊众多,近年来,因自然侵蚀和人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淤积、河床抬高,严重危害了湖泊的调蓄洪水能力,同时引发航运萎缩、水质污染、水环境下降等问题,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河道清淤。然而,大量的淤泥随意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农田耕地,且其含有的有毒物质又会造成土壤和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因此,对淤泥进行回收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庆生态砖厂家随着日益紧迫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形势,利用固体废弃物通过较低能耗工艺制备免烧砖成为了一条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1)该建材厂的淤泥与页岩的各项性能相近,其化学成分和塑性指数均能很好地满足制砖要求,并具有较好的工艺性能,用于生产烧结砖是可行的。
  (2)淤泥和页岩的烧成温度范围均在800~950℃,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实际生产中可将烧成温度定在850~900℃左右,并以此计算掺配内燃料。
重庆生态砖厂家
  (3)河道淤泥烧结砖的吸水率随淤泥掺量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烧结温度的升高可降低试样的吸水率。试样的总收缩率随着淤泥掺量的增加而减小。综合分析,较适宜的淤泥掺量为45%左右。
  1)机制生土砖与砂浆的法向粘结性能与龄期相关,法向粘结强度值随龄期的增长而提高,破坏形态随龄期呈现向粘结性能较好方向的发展趋势,砂浆种类和生土砖界面状态不同时,法向粘结强度随龄期增长程度有所不同,对于凿毛试件,建议养护龄期在7 d以上,对于未凿毛试件,建议养护28 d。
  2)生土砖与砂浆法向粘结性能受砂浆掺料类别影响,砂浆掺料粘结性能越高,其对生土砖与砂浆法向粘结强度的提高越明显,破坏形态也趋于粘结性能好的方向,但砂浆成本相应提高,在工程应用中考虑强度和经济性选择适当的砂浆种类。
  3)生土砖与砂浆拉伸粘结试验时,破坏形态与砂浆强度、生土砖抗拉强度、法向粘结强度及三者的相对值有关,不同强度及相对值呈现不同破坏形态。
  4)虽然凿毛对生土砖与砂浆法向粘结不利,但可以使破坏形态趋于较好方向,且前期试验表明凿毛可以提高块材与砂浆剪切粘结强度,综合两种强度对砌体结构稳定性影响及凿毛对试件破坏形态影响,建议对生土砖进行一定程度粗糙度处理。
  5)机制生土砖与砂浆的法向粘结性能与生土砖界面状态相关,机制生土砖界面粗糙度处理不能太过随意而应达到一定要求,生土砖界面粗糙处理时,尽量避免对生土砖整体性破坏,表面浮土颗粒和松动土体要清理干净。
  中国在役建筑中砖砌体结构所占比例很大,与混凝土结构相比,砖砌体结构在浸泡后力学性能较差。在中国华北地区,山洪泥石流已经成为影响砖砌体结构性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浸泡环境下砖砌体构件的抗压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生态砖厂家
  砖砌体柱的破坏形态
  由试验结果可知,在不同的浸泡条件下,虽然砖砌体柱的轴压破坏形态基本一致,但是砖砌体柱在破坏过程中仍有部分差异:
  (1)水泥砂浆砖砌体柱破坏过程中产生的细小裂纹较多,且细小裂纹整体分布离散,其破坏形态为砖砌体长面形成2条贯穿裂缝,窄面形成一条贯穿裂缝;石灰砂浆砖砌体柱破坏过程中细小裂纹出现较早,窄面贯穿裂缝的发展较快,其破坏形态为砖砌体构件中部出现外鼓现象。
  (2)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水泥砂浆和石灰砂浆砖砌体柱细小裂纹的出现逐渐提前,且水泥砂浆砖砌体柱窄面贯穿裂缝的发展速度加快。
  (3)随着浸泡深度的增加,水泥砂浆和石灰砂浆砖砌体柱的破坏形态基本不变,并且贯穿裂缝的发展全部由砖砌体柱顶部开始并逐渐向下延伸。
  水泥砂浆和石灰砂浆砖砌体柱破坏形态中的贯穿裂缝是由竖向灰缝的复杂应力所造成的。由于砖砌体柱竖向灰缝内的砂浆和砖的黏结力不能保证砖砌体结构的整体性,从而竖向裂缝上的砖内产生拉应力和剪应力的集中形成薄弱点,加快贯穿裂缝的发展;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石灰砂浆的强度降低、变形增大,块体受到的拉应力和弯、剪应力也逐渐增大,致使块体在多向应力作用下形成受拉破坏,从而石灰砂浆砖砌体柱的破坏形态出现外鼓现象。
  紧箍效应是砖砌体柱贯穿裂缝始于顶部的主要原因。由于砖砌体柱底部用砌筑砂浆与底座连接,顶部与压板之间使用细沙连接,因此砖砌体柱底部的摩擦系数较大。随着压力的增加,摩擦力增大,砖砌体柱底部的紧箍效应越明显,因此砖砌体柱的初裂缝产生于顶部。